近日,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的一则报道引起热议,讲的是云南绥江县两名党员干部拒绝组织提拔被严肃处理。两名干部给组织解释的理由,一是害怕照顾不到家庭、二是害怕乡镇工作压力大。
看到这里,大家也许还会联想起北师大硕士毕业生黄文秀。在大多数同学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时候,她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革命老区百色,响应组织号召去到偏远的百坭村,做起了村里的第一书记,直至在奔向受灾群众时被山洪夺去生命。
或许有人会说,这不过就是不同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做出的不同的选择,有他们选择的背景和理由。但恰恰是这样的选择,却透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高度。
人,往往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,遇到大的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,难免在思想上会有一些波动,踟蹰不前、犹豫不决。在这种关口时刻,意志坚强、有更高追求的人,不会让自己被情绪牵着走,反而会鼓起勇气,迎头而上。因为他知道,有了这一次的退缩,难免不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;因为他明白,越过困难挑战之后,他会得到命运的嘉奖,人生道路会变得更加宽阔和精彩。相反地,总是在困难挑战面前止步不前或者绕着走的人,虽然享受了一时的舒适安逸,但却如温水里的青蛙,渐渐消磨了意志,失去了跳出舒适区的动力和勇气,甚至最后丢掉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能力本领,留给自己的路只会越来越窄、越来越难。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,他把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,分别是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,是指个体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,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境界。
不难想象,自我实现的过程不会是一条康庄大道,反而有可能是荆棘丛生、挑战重重,需要不断地攻坚克难、超越自我。然而,正因为难,当我们抵达终点的时候,才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,才会收获那满满的成就感。如王安石所说,“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”
无独有偶,钱穆先生也将人生作了划分。在他的眼中,人生分为三个层次,一曰生活,二曰行为,三曰事业。作为最高层次的事业则包括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等事。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个说法最早现于《礼记·大学》,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,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,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。古有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顾炎武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、林则徐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今有焦裕禄、孔繁森、杨善洲等一大批以国家社稷为重,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进楷模。心中澎湃的家国情怀,驱动他们不断寻找人生价值,从“小我”走向“大我”。
正如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那样,“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,生存得有价值,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,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社会作出贡献。”在中国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,我们每个人都应志存高远,与时代的脉搏律动,将自我的成长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舞台之上,找准方位、努力拼搏,在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生动实践中奋力书写华彩的人生乐章!